机构档案
  • 信用等级:
  • 实名认证:

在线交谈: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咨询热线:0635--8305360

手机号码:13061508023

机构点评
  • 浏览:1812 次,点评:0
  • 好评(0%)
  • 中评(0%)
  • 差评(0%)
商家资讯

【心理探索】真正心理健康的人,就不会一直隐藏自己的攻击性

发布者:心启点职业培训学校 发布时间:2020-05-18 来源:心启点职业培训学校

心启点心理咨询 

心启点心理咨询(lcxinqidian)——人生无常,心安便是归处,把心打开,让爱进来……不一样的视角,不一样的观点,是否会有不一样的灵触动和启示?

那些不会捍卫自己的人,

是如何一步步失去自己主权?

那些总被当软柿子的人,

又是如何走入自毁和伤害别人的极端呢?


01



前阵子有个朋友约我出来聊天。
她最近得了抑郁症,正在吃药和接受心理咨询。
我们大学时候在社团认识,她健谈开朗,很照顾人的感受。如果不是有心理学基础,恐怕我在听到她得抑郁症的消息后,也会相当讶异。
随着聊天的深入,我才发现她随和的外表下,压抑了很多不舒服的感受没有说。
大学时住宿舍,她断断续续失眠了两三年。
她对睡眠的光线和声音非常敏感,但有个室友因为男友隔三差五的加班,总会不时在深夜里,突然打开台灯和刚回家的男友视频。
其他室友倒是睡熟了,只有她一个人在被窝里,塞着耳塞听着耳边嗡嗡的对话,戴着眼罩的眼睛还是能感受到亮光。
生物钟一被打乱,即使等到室友关灯睡觉,她还是要辗转一两个小时才能入睡。
睡不着。
隔三差五地失眠。
一开始想过开口和室友说,但话到了嘴边又憋回去了,怕说了室友不开心。
前几次没说,后面就更难开口。
几次之后,她开始说服自己,体谅一下室友异地恋的不容易。
过了一两个月,她接受了这个事情,每次室友一开台灯,她就听着歌看着天花板,越看越清醒。
直到大三下学期,因为检查出了身体的毛病,需要持续休息,她才找了个理由搬出去。
室友至今都不知道她因此失眠了那么久。
这种模式一直在她的生活中运行。
大学社团中,因为她很随和,所以常常被叫去做一些别人不愿意做的辛苦活。她做了几次也觉得不开心,但说不出来,只能继续做着,安慰自己反正比较闲。
工作后,领导随便定了个太高的目标不敢反驳,拼命去做做不到,最后挨了骂;开会时同事甩锅给自己,不敢站出来说话,尽管内心委屈满满。
几段恋爱也是这样不疾而终。
男友答应来接自己,结果和朋友聚会不小心喝了点酒,很晚才想起告诉她不能开车,那时候她一个人在公司里已经等了一个多小时了。
她当时内心失落透了,但到对话框里,她回了个 “没关系”,然后默默地自己打车回了家。
每段恋情到最后,都是因为类似的失望累积太久,感情变得越来越淡,最后不了了之。
不舒服,不敢说;不舒服,安慰自己;不舒服,就慢慢远离这段关系....
直到接受了一段时间的咨询,她才发现憋着憋着,是能憋出抑郁的。


02



“你不舒服为什么不说?”
当我问到这个问题时,她下意识回:说了没用,还更糟糕。
小时候的她身体娇弱,常受欺负,回到家哭个不停。妈妈听久了觉得烦,指责她就知道哭,是个没用的爱哭鬼。
慢慢地,她就不哭了。
而弟弟小时候性格直率,经常因为 “顶撞” 爸妈被打。她每次都在一旁看着,不敢出声。
有一次弟弟不小心挡住了电视,爸爸刚好因为工作上的事情烦心,就冲弟弟大发脾气。
弟弟很不服气:“我只是不小心,你为什么发那么大火!莫名其妙!”
爸爸听到后火气更大,马上拿起皮带抽打他,一边打一边说弟弟嘴硬,该打。
这些经历都在告诉她:不舒服、不开心、愤怒,都是不能说的。
一旦表达出来,就会被鄙视和嫌弃,甚至会被对方给打压下去。
于是每一次愤怒、委屈、烦躁喷涌而出的下一秒,她就马上退了回来。
但这种暂时的平静,隐藏着更大的危机。
心理学上把这种试图释放攻击的动力,叫做攻击性。
这是一种人的本能。
一个人的攻击性,如果不向外释放的话,就会转向攻击自己,没有第三个出口。
当攻击性被认为是好的,被允许表达出来的时候,我们就会慢慢学会如何合理地表达。
例如温和地拒绝别人、坚定地表达愤怒,合理地划清边界。
而当它被认为是一件不好的、不被允许的事情时,可能会有两个结果。
一个是转向自己。
就像我那位朋友一样,不断转向自身和合理化,成了一个老好人和软柿子。
边界不断被侵犯,没有保护自己的能力,内心却直积压着负面的情绪。很多抑郁,就是这样产生了。
另一个结果,是不合理的释放,这将会带来巨大的摧毁或分裂。




03



之前看过一个很经典的电影《黑天鹅》。
女主角妮娜是个乖乖女。
妈妈当年为了生下她,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并常常以这个理由干涉女儿的生活和决定,对她严加管控。
她的表达是完全失效的。
小时候每次上芭蕾课前,她总哭着不愿进教室,但妈妈为了圆自己的芭蕾梦,一次次把她推进去;
有一次妈妈买了蛋糕,她开口说了一句现在不想吃,妈妈立马变了脸色,拿着蛋糕作势要往垃圾桶扔,吓得她赶紧道歉,立马一口口把蛋糕吞下去;
妈妈喜欢不时闯入她的房间,不让她的房门上锁,她需要隐私,但怕一说妈妈又变脸,不敢说。
直到竞选了芭蕾剧《黑天鹅》的主角,她的生活才发生了转折。
在这个剧里,她既要扮演优雅善良的白天鹅,又要扮演大胆火辣、敢爱敢恨的黑天鹅。
在练习过程中,老师很敏锐地察觉到了她的问题:
太乖、太假、不像是一个真实的人。
始终没有释放自己的攻击性,跳不好黑天鹅。
而不巧,她的竞争对手是一个敢于直面欲望、表达感受的人,所以她跳起黑天鹅非常有力量。
在竞争对手的步步紧逼之下,她为了找到黑天鹅的感觉,学着释放内心那股压抑太久的汹涌情绪。
她开始表达自己。
在妈妈试图用放弃事业来绑架她时,她说:那份事业是 28 年前母亲自己放弃的,不必再提起;
当妈妈再次进入她房间时,她关门夹住了妈妈的手,等妈妈痛得把手伸回去之后,她找了根棍子堵住了门;
当妈妈觉得她最近太疯狂,帮她取消了《黑天鹅》的表演时,她告诉妈妈:她想去。在被阻止之后,她扭伤了妈妈的手,逃出那扇家门。
当压抑太久的攻击性一旦释放,便变成了一发不可收拾的破坏力。
她在表演前和竞争对手吵了一架,意外向竞争对手的肚子捅了一刀。
等到了舞台结束,她看到自己血淋淋的肚子时,才发现那个充满攻击性的竞争对手,不过是自己分裂出的一个人格。
当一个人的攻击性从小被无限地压抑,他只能走向2个结局:
抑郁,或者摧毁。
若在这个轮回中,当他有幸觉察到一些不对劲,在往后的日子,他仍需要经历漫长的挫折和学习,才能成为活出不好惹的自己。
而最好的结果,是从小就能被允许释放自己。




04



曾经看到过一段话,描述了攻击性流动的场景:
你攻击了我而我带着爱容忍了你的攻击还深深地理解了你的不安
这意味着你的黑色生命力被我看见和允许并经由我爱的目光转化成了白色的生命力。
允许、接纳和理解可以让带有破坏的攻击性变成积极的生命力
我觉得这是父母给小孩最有活力的礼物了
之前看过一个万圣节整蛊小孩的视频。
所谓的整蛊,就是熊爸妈们把孩子们挨家挨户要到的糖果藏起来,然后告诉他们,糖果被爸妈吃了,录下他们的反应。
听到糖果被吃掉后,大部分小孩都是花式地哭,捂脸哭、大哭、躲在房间里哭.......
但其中有几个小孩的反应让我很惊奇,他们不卑不亢,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情绪。
△批评妈妈这样做不礼貌△愤怒地表达自己的失望△警告妈妈△直接说“讨厌/恨”
我恨你我讨厌你你太让我失望这样做非常不礼貌......
这就是一个人心爱的东西被无理抢走时,正常的反应。
其中有个妈妈听到这些话后,第一反应是:
你确定真的要恨妈妈吗?我是你妈妈,你怎么能恨我呢?
一下子就让孩子感觉内疚了,把情绪又憋了回去,转向攻击自己。
但这个时候的愤怒,不是很正常吗?
允许他们说出来,然后给他们一个反馈。
如果是自己错了就放下父母的架子,真诚地道歉;如果是其他原因,再看如何去解决。
要让他们知道:不舒服就说,这样才有沟通和解决的机会。
电影《怦然心动》中,有这样一个情节。
女儿有一天发现自己心爱的梧桐树要被锯掉,她赶紧爬到树上迟迟不肯下来,一直在抗议。
但梧桐树是合法被砍,下面的工人不断发出警告:再不下来就直接锯树了。
爸爸担心女儿的安全,爬上了树,严肃地告诉她,他知道她很舍不得这棵树,但为了安全,她现在必须下来。
女儿最后不得不下了树,终日郁郁寡欢。
几天后,爸爸画了一幅梧桐树,放在她的房间里。女儿看到画之后非常惊喜,失落的内心有了新的寄托,悲伤的心情也逐渐缓解了。
爸爸的举动教会了她两件事情:
  • 即使情绪再汹涌,也不能以自我伤害 / 伤害别人的方式去表达;

  • 即使不能获得想要的结果,也要去表达,起码情绪能被看到和释放。


在不舒服的时候,能站出来说,合理地争取权益,接受客观的不可得。这可比简单的压抑和懂事,要健康多了。




喜欢这篇文章,

别忘记点个在看,分享到朋友圈哦!